靜電和電流的區別
2018-01-02 11:16:53 來源:
傳統認為的所謂靜電:就是一種處于靜止狀態的電荷或者說不流動的電荷。當電荷聚集在某個物體上或表面時就形成了靜電,而電荷分為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也就是說靜電現象也分為兩種即正靜電和負靜電。當正電荷聚集在某個物體上時就形成了正靜電,當負電荷聚集在某個物體上時就形成了負靜電,但無論是正靜電還是負靜電,當帶靜電物體接觸零電位物體(接地物體)或與其有電位差的物體時都會發生電荷轉移,就是我們日常見到火花放電現象。例如北方冬天天氣干燥,人體容易帶上靜電,當接觸他人或金屬導電體時就會出現放電現象。人會有觸電的針刺感,夜間能看到火花,這是化纖衣物與人體摩擦人體帶上正靜電的原因。
傳統認為的所謂電流:流動的電荷就是電流,是某段時間內通過導體某橫截面的電荷量Q與時間t的比值,通常用I代表電流,表達式I=Q/t ,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A”。
上面是人們公認的靜電和電流,但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這個世界本就不存在電荷,不存在電荷當然也就不存在電荷轉移和電荷流動,那么靜電和電流到底是什么?我們知道物體是由原子組成,原子由粒子組成,原子內粒子由外向內由稀變密中心成為原子核,原子核與地球和太陽是一個性質有旋性,并有南北極,南極也可稱負極(S),北極稱正極(N)。極方向不但與旋方向有關而且與旋軸兩端的密度也有關,負極(S)密度小正極(N)密度大,有了原子極性的差別,那么原子在電場、磁場和重力場中極方向就會受到控制。宇宙中星體都是球形,這一形狀是重力波的作用,它總是將周圍和外圍質量物體向內施壓,當然對物體也是一樣,總是將有質量的原子向物體中心方向施壓,所以在此我們可以將重力稱重力壓,也可稱向心壓。靜電放電條件:當有物體屏蔽了向心壓,那么就會使物體受屏蔽端的原子極方向在內力擴散作用力下向外調轉(放電),調轉有快有慢,快了就看到靜電火花,閃電形成也是這個原理,空氣密度越小,物體受到的向心壓越大。
知道了靜電就很易理解電流是怎么回事,它是導體斷面粒子總質量單位時間移動(振動)之距離,當然粒子是不會越出原子的,否則導體被擊穿(熔解)。
上面我們把靜電和電流做了比較,從表面看很合理,實際把它們放在一塊比較根本就不合適,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一個是電能的來源(靜電),另一個則是電能在通道中的釋放量。電能來源可以是感應發電機也可以是蓄電池極板,控制電能釋放量的通道可以是任何材料的導體和能被擊穿的氣體。靜電電源和感應發電機產電原理有較大差別,但它與蓄電池電極板產電原理是相同的,只不過靜電充電主要是由重力作用的向心壓產生,而蓄電池電能是由電流給極板施加的向心壓力產生,只是補給電能的來源不同,結果是相同的。另外人們認為的靜電電源放電內阻太小蓄電量也小,很易擊穿空氣瞬間放電產生火花,而蓄電池電極板放電內阻較大蓄電量也大,因此放電有延續過程,放電內阻不同與蓄電材料有關,與充電來源無關,所以一直以來人們誤解了靜電和直流蓄電池的電源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